流星雨,在我国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寓意与象征。当我们抬头仰望,面对滑落的流星,想要用相机记录下来却又无从下手?那么,这份指南或许能帮助你。
本篇指南与星空摄影指南(星野、银河篇)存在许多相似之处,对照着来看的话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。
1.前期准备
器材选择
- 相机
当然是画幅越大,综合高感越强越好啦。最好不要低于APSC画幅,当然,M4/3也可以,其实我用的就是这个... - 光圈
光圈越大越好,流星拍摄需要的是短曝光,光圈太小的话出片质量会差很多。 - 焦距
广角最佳 - 三脚架
- 手电筒
- 一辆车
以及一位伴侣
当然,还有其他的进阶设备可选择,但这里不过多介绍,本文只介绍基础拍摄。如果想追求进阶拍摄,可以去搜索引擎来寻找相关帮助。
地址选择
以波特尔光害等级低的为佳,最好不要高于四级。并尽可能的远离城市群、低海拔地区、树木密集区等容易对星空拍摄产生影响的地点。具体可在“天文通”或其他同类App可以查看,这里以天文通为例。
结合实际,我选择了吉林市丰满水电站坝上作为我的粗略拍摄地点,你也可以结合上列文字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拍摄的地点。
然而精确的位置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考虑,应该具体选择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,因为流星不是在对应星座的辐射点最多,而是全天空范围内都有可能的。一般来说,距离辐射点越近,目视上流星越小,而我们的任务是需要捕捉到足够多的流星。同时因为在拍摄的时候流星雨场面宏大,所以我们应该配合一些大场面大气的地景。
拍摄时间选择
参照“天文通”提供的流星雨时间表:流星雨时间表:未来流星雨预报【2025 年~ 2026 年】 | 天文通。一般来说每年各个星座流星雨的时间是固定的,善于运用搜索引擎会对拍摄时间的选择有很大帮助。
针对于星空摄影指南(星野、银河篇)提到的要点,我们其实可以忽略,因为我们选择时间的主要是流星雨极大点的时间。但如果天气预报说要下一晚上雨的话,那你还是洗洗睡吧。
如果当时是满月,就像2024年末的双子座流星雨一样,那我们还有必要拍摄吗?答案是有必要的,虽然满月对成片质量有极大影响,但如果是你第一次拍摄的话会给你带来宝贵的经验积累,为以后的拍摄打下坚实的基础,其实满月下的成片也不是属于特别不能看的那种。
2.拍摄期间
确定星座位置
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名为“Star Walk 2”的App(这里直接跳过了初步设置)。打开后,轻点左上角的指南针便可开启陀螺仪功能,再点击右上角的相机图标,便可开启AR功能,能够助你更快捷地辨识当前星空。以便更好地寻找拍摄目标。同时,右上角的时钟轻点它,便可改变时间(“天文通”App也有类似功能)。
另外,在拍摄的过程中,请将相机远离马路,这样能减少夜晚行车时车灯对拍摄所照成的干扰。
构图
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流星雨的辐射点。
在观赏流星雨时,我们会发现在短时间内所观测到的流星,看起来好像是从天空中某一方位向外散射出来的,这一个特定的位置便称为“ 辐射点 ”。(可见上图↑)这是由于这些流星体散落在彗星轨道上,当地球接近时,流星体皆以同一个方位平行落入地球,因此对于观测者而言,流星雨看起来就都是从同一个固定的方位产生。并且,由于彗星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是固定的,因此在天空中辐射点所对应到的星座位置变化不大,因此流星雨就依据幅射点所在的星座名称来命名,如狮子座流星雨、双子座流星雨。
了解完辐射点后,我们就可以有三种角度来拍摄流星雨:
- 正对辐射点:
画面中流星轨迹如同从宇宙喷泉中迸发,所有流星以辐射点为中心向外散射,类似于烟花效果。短促的流星轨迹带来爆发式的视觉冲击,适合表现流星雨的瞬间能量感。在流星雨摄影中这种方式最为常见。
- 背对辐射点:
流星呈现平行线样,就像要离你而去的样子,长轨迹流星如银色丝线平行掠过天际。↓
- 侧对辐射点:
流星像下雨一样斜着划过,近处的短,远处的长。能把地面风景(比如湖水倒影)和流星拍在一起,画面最丰富。↓
结合上面的部分,你就可以选择出适合你的拍摄方式了。
相机参数的设置
曝光时间
拍流星的时候需要采用短曝光的策略,2-3s为佳。因为大多数的流星的速度是十分之快的,如果选择一般星空的长曝光的策略的话,会有很多流星捕捉不到,只会在图片里留下极暗的一条线,这样的话后期处理会尤为困难。当然,地景和星空背景拍摄仍然遵循正常设置,具体详见NPF曝光法则:
(35x光圈+30x像素间距)÷(等效)焦距=以秒为单位的快门速度 注意:P(像素间距)=相机传感器的物理宽度(以毫米为单位)÷以像素为单位的宽度x1000以微米为单位测量( μm)。
因此,例如,对于尼康D750相机,
传感器尺寸为35.9x24.0 mm,
最大图像尺寸为6016x4016 像素,
所以像素间距P=(35.9÷6016)×1000 微米=5.967≈5.97微米,
假设,要在D750相机上使用24mm的F/2.8的镜头,根据NPF规则进行计算,快门速度将大致等于,{(35×2.8)+(30×5.97)} ÷24≈{98+179}÷24秒≈11.54≈12秒
光圈大小
保证进光量,越大越好。
ISO
3200-25600,虽然较高的ISO会产生较高的噪点,但低ISO在后期拉亮的时候噪点会比前者多得多,所以可以适度地选择较高的ISO。2-3s的曝光如果还不选择高ISO的话,后期处理简直是糊成一坨。
定时拍摄的设置
一般来说,拍摄的张数越多,你能捕捉到流星的概率就更大,200-500张即可。
这里以Lumix DMC-G7相机为例,不同相机定时拍摄的设置方法会略有不同,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。
轻拨动左拨轮,调至最后一个钟表图标→轻按“MENU/SET”键→定时拍摄/动画→将开始时间、拍摄间隔、图像计数设置完毕后退出即可
在这里尤其注意一下,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参数设置好的话就千万不要动了,如果动的话所呈现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,会给后期处理带来极大的挑战。
对焦
这里以Lumix DMC-G7相机为例,轻拨拨轮,将对焦模式调为手动(MF)
然后将相机对准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,对焦环拧到最大,然后慢慢地向回拧,直到星星的边缘出现蓝色亮点(如下图头饰部分)即为对焦完成。
另外,如果天空实在是黑暗,相机上无法找到亮星,也可以每次将对焦环拧回来一点,拍照后放大查看是否清晰,如此往复也可以对焦成功。
“——哎呀呀,拍到流星的那个瞬间,简直像在博丽神社的赛钱箱里发现外星硬币一样(笑)。
不过呢,真正的‘弹幕结界’这才要展开哦?
当你把储存卡插进电脑时,说不定会听见星屑们抗议‘刚才的飞行轨迹太像教科书范例了,至少给尾焰加上虹龙脉冲特效嘛’(虽然天文现象应该没有审美意识,大概)。这时候就要像调试灵梦的阴阳玉悬浮轨迹那样,把噪点视作迷途的夜雀,用‘向八云紫借半勺宵暗’的架势调整曲线——
(纸张撕裂音效)
后期处理啊,根本是在给宇宙编写《文花帖》的新篇章!
把曝光的俳句、构图的连歌和耐心的墨砚,悉悉索索地誊写在星海的卷轴上。
什么?你说这比喻太老派?那就换成‘给银河安装非想天则的推进器’好了(突然科技感暴走)。
(铃仙的耳鸣音效)
关键是要让数据里的光子,蜕变成连稗田阿求都不敢记录的‘另一种真实’。
比如把色温调到比琪露诺的裙子更幽蓝,在星轨末端添加比妖梦的魂魄剑更细的辉光……
(压低声音像分享禁术)
其实啊,锐化滑块根本是现人神的御币嘛,挥动太猛会把小行星的怨灵都驱散哦?
(突然切换成天狗记者语气)
‘那么这位摄影师先生,您认为后期处理的精髓是?’
当然是像制作符卡那样——先用‘天仪·星屑纺车’编织基础,再用‘魔缘·狂气天文台’追加特效,最后用‘结界·二重存在の银河’叠加意境!
(音量骤降)
不过实际操作时,大概只是对着屏幕按F5键直到黎明……
说到底,摄影后期根本是‘第三类接触’嘛!
把现实世界的流星,调制成连河童科技都解析不了的‘幻想入’光谱,这才是人类与星辰的‘秘封俱乐部契约’——
(妖精打闹声)
啊、刚才的哲学发言请当成酒醉梦话!具体步骤什么的……”
「——正如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隙间管理者所说:『所谓后期魔法,不过是把常识界的碎片重新丢进幻想的隙间罢了』。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这扇星光的境界门吧~★」
ZUN言ZUN语~
3.后期处理
整理全部照片,分成流星部分、地景部分,星空背景部分,分别建立文件夹。
堆栈
可以适度的堆栈,用10-20张无流星的照片堆栈,生成一张超低噪点的底图,再叠加流星。但过多图片的堆栈的话容易使动态范围过曝,在后期叠加时可能会使你的流星变成“星球大战”里的光剑的效果。但切记,堆栈时要选取的是纯星空的照片,不要有流星。
这里的选择的软件名字为Sequator,作者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吳易叡 Yi-Ruei Wu。软件是挂在了Google协作平台,但大陆无法访问,我给上传了蓝奏云,Sequator155.zip - 蓝奏云 (lanzoub.com),点击链接即可从蓝奏云下载,如果遇见了报错现象,请下载Visual C++ Redistributable PackageDownload Visual C++ Redistributable for Visual Studio 2015 from Official Microsoft Download Center。
这里仅对软件的功能进行简单的描述,你也可以自行搜索去获得更详细的教程。
在设置参数之前,先导入图片序列(Star images)【最好为RAW格式的文件】,然后系统会自动选择基准图片,然后选择输出位置(Output)【格式可以是TIFF或JPG,但最好是TIFF】。
- 模式(Composition)
可以选择两种模式,对齐星点(Align stars)或星轨(Trail)模式,下方有累积曝光(Accumulation)、选择最佳像素(Select best pixels)、冻结地景(Freeze Ground)、只对齐图片(Align only)可选。 - 天空区域(Sky Region)
边界线 (Boundary line)、线性渐层(Gradient)也就是在地平线处进行一个渐变效果、不规则区域(Irregular mask)手动绘制天空区域。 - 自动曝光调整(Auto Brightness)
让照片的曝光尽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。 - 移除动态热噪点(Remove dynamic noises)
消除图片热噪点的工具。 - 减少畸变(Reduce distor. effects)
减少变形的,建议开启。 - 光害滤镜(Reduce light pollution)
自动进行光害滤除,一般的星野或银河可以选择uneven,再调整强度。强度适度开启即可。 - 星光加强(Enhance star Light)
强化星点的,如果照片中含有地景,需要事先做好星空的选取蒙版,避免强化地景的高光部分。 - 合并像素(Merge 4 pixels)
合并邻近 4 像素借以提高感光度,但这会让图片变小,选择性开启。 - 延时摄影(Time-lapse)
默认是每5帧堆栈成1帧,选择性开启。 - 色彩空间(Color space)
默认是sRGB的格式,还可以选择ARGB和Linear。
以上参数设置完后,点击Start开始即可。(实际堆栈的速度其实很快,我的电脑是R75800H+3050,80张图片大约用了三分钟)。
Ps后期处理
合成
首先在PS内导入图片,底图放在第一张。然后仅设为底图和第一张流星的图片可见。
在混合方式中选择“变亮”(不透明度的左侧)。这样的话你就能同时看见流星图片与背景图片了。
不难发现,此时的星空与底图不是对齐的状态,我这时就需要自由变换功能,按住Ctrl+T,这时你就可以对流星的图片进行对齐。
然后对第一张流星图片添加一个白色的蒙版。
完成后,我们需要使用画笔工具,将画笔调成黑色,按住鼠标并移动到流星末尾
然后按Shift键,流星就会被我们的黑色画笔盖住了。
之后按住Ctrl+I反向操作,这样流星就会出现在底图上了。
容易发现,此时的流星虽然成功移动底图上了,但边缘仍不美观。
我们创建一个新的填充,在弹出来的选项卡里选择曲线。
随后按住Alt键,在弹出来的曲线图层和流星图层之间点击,使这个曲线仅与下面的图层链接,这样的话,这条曲线就只作用于下面的图层。
随后,我们小心翼翼地拉动曲线(凭个人感觉)。这时,我们发现流星边缘的不美观的部分已经消失了。
重复本段步骤,直到所有流星全部合成在底图上。
Camera Raw滤镜
在Ps顶部的滤镜选项中,提供了Camera Raw滤镜的选项,它的功能十分强大,内有调色、去除杂色、星点增亮等多种功能,使用它能让你的星空摄影作品锦上添花。
这里没有什么需要过多注意的地方,做到自然就好。(其实如果你不深入地去调色的情况下,你也可以尝试拉拉曲线,或者改改色温色调或色相,也可以完成一个好的作品)。
至此,你的星空摄影作品便完成了。
Comments NOTHING